Back to Invest in China

刘玉龙:孜孜不倦的采矿人

Updated : 2023-06-25

刘玉龙,一名司龄14年的铀业老兵,在领导和同事眼里,他“能吃苦”“有想法”“敢干事”,有一股“百折不挠”的“韧劲儿”。从新疆到纳米比亚,刘玉龙始终深耕于铀资源战线,带领团队艰苦奋斗,攻坚克难。他曾躺在营房车里,呼吸着稀薄的空气,听着狂风夹杂着冰雹锤击着大地;也曾驻扎在大雪纷飞、寒风刺骨的钻探现场,喝着凉水、啃着干馕。前进的道路上有艰辛有困难,但他从未选择放弃,因为他始终坚信:趁着年青,不要怕苦,苦尽终会迎来收获。

吃苦在先,冲锋在前

10月的萨瓦甫齐矿区大雪纷飞、寒彻周天,刘玉龙与团队无惧刺骨寒风,在萨瓦甫齐铀矿开展钻探施工。“今天又是夹生饭啊”刘玉龙笑道,矿区位于海拔3000米的新疆天山腹地,,这里海拔高、气候严寒、缺氧,由于气压低,时常会有米煮不熟的情况,吃夹生饭是常有的事。“小杨,今天你下山休息,晚上我值班,大家轮着来”,刘玉龙向 身边的技术员说道。为了让年轻人能多下山休整,刘玉龙曾在矿区连续值班一周。矿区宿舍是营房车,保温差,盖上棉被也会觉得冷,加上空气稀薄,蜷缩在营房车里经常难以入睡。“夜里冷,上厕所是难事,有时半夜听见狼嚎,吓得人睡不着”。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,刘玉龙没有退缩,带领团队持续奋战在施工现场,用不到两个月完成4000多米钻探工作量,超额30%完成任务,为当年实现探矿权保留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请缨纳米,逆风而行

“我准备去纳米外派,已经和公司领导申请了”,刚刚从新疆回来不到半年的刘玉龙将这个告诉家里人,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反对。但刘玉龙心意已决,通过多次的解释,他也终于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。

2021年7月,在国外疫情最凶险的时候,刘玉龙与同事一起逆行到达纳米,随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。“只要有信心,没有过不去的坎,没有爬不上的山。”面对纳米新冠疫情严重冲击,刘玉龙始终坚守防疫和生产一线,开展防疫和生产工作,连续两个春节坚守生产一线。为了不让家人担心,现场的苦累、伤痛他从不和家里人说。在刘玉龙与团队的努力下,两年来,湖山采矿安全形势显著改善,采矿生产稳定有序运行,生产面貌显著提升。

聚焦问题,破旧立新

爆破是采矿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,针对湖山爆破位移大,爆破块度不理想的问题,刘玉龙和团队提出以专项研究形式推动问题解决,刚开始这个方案并不被外方团队认可。刘玉龙耐心解释爆破在生产中的重要性,爆破改善会给提升生产效率、降低采矿成本带来好处,最终获得中外方团队的理解和支持。2022年5月,爆破优化研究正式立项,目前相关试验稳步推进。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生产,有效解决了钙结砾岩区难爆的问题,降低大块率,提高铲装效率。

采矿计划是生产的龙头,设备在矿坑的摆布如同打仗的派兵布阵一样关键。怎么能进一步发挥铲车的效率?分期结合带如何快速开采?如何进一步打开工作面?刘玉龙与团队一起观察,探索和讨论。在一次计划会上,刘玉龙提出“在9台阶采完之前,我们能不能把10台阶打开,让两台电铲在不同台阶同时作业,双台阶开采可以为电铲提供充足的作用空间?”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类似安排,中外方工程师都有些迟疑,刘玉龙鼓励团队大胆尝试并制定了详细计划。2022年底,分台阶铲装有效实施,原来窝工的1号铲和3号铲能力得到释放,设备产能得到有效释放、铲装效率明显提升。除了设备布置优化,刘玉龙还指导团队优化了采矿计划模板,让周计划内容更详实易懂。2023年4月,采矿部计划和技术团队获得斯科公司“优秀班组”荣誉称号。

在刘玉龙的推动下,湖山采矿区域的排土场道路优化、电架线技改,智能配矿,边坡稳定性研究,放射性测量中心建设等一批科研和技改项目稳步推进。

文化传播,凝心聚力

采矿部外方工程师基本是年轻的85后,他们是湖山梦的重要拼图,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,调动起来?是刘玉龙一直悬挂在心的事情。通过反复琢磨,他决定成立青年联合会,由一名中方员工对接3-5名外方员工,通过谈心谈话,技术分享,中外方人员联系更加紧密了。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的,刘玉龙和同事们先后组织了文化交流会、中华文化节、矿业运动会等系列活动,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更加凸显。

“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,只有做不成事的人”,刘玉龙是铀业年轻干部的一个缩影,是磨练中增长才干的典型,马上进入外派纳米的第三个年头,刘玉龙依旧孜孜不倦地在现场忙碌,他说,他的坚持源于执着与热爱,“志之所趋,无远勿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“。他的奋斗还在继续……

内容由中国广核集团提供